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国家民委机关服务局属各单位参观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

2024-06-02 10:03:54

中民公司党委在国家民委机关服务局马志敏局长的带领下,与局属单位一同参观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

六月二日上午,中民公司党委一行在北京市民族文化宫,由国家民委机关服务局马志敏局长带队,与其他局属单位共同参观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展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这次参观活动,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历史的回溯。展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巧妙地分为“大一统”、“大交融”和“大团结”三大篇章。在生动的现场讲解和沉浸式的互动体验中,全体成员仿佛穿越时空,深入了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辉煌历史,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的卓越成就。


“大一统”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基石与文化归宿,更是中华文明统一性的重要体现。数千年来,大一统的传统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中。从《春秋公羊传》中首次提及“大一统”一词,到《圣朝混一方舆胜览》生动描绘“长城内外是故乡”的壮美画面,再到《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载的古代中亚人对中国及中国人的统一称谓“桃花石”,无不彰显出中华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向心力,这最深层次的力量源泉正来自于“大一统”的历史文化积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溯这一历史脉络,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


“大交融”则是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多民族交流碰撞、融合发展的壮丽史诗,也是一部中华民族认同形塑与共同体意识凝结的辉煌篇章。此次展览从56个民族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展示了中华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的壮丽画卷。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互鉴融通增进了彼此认同,经济上的互惠共生促进了相互依存,情感上的手足相亲则铸就了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从多元到一体,中华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发展壮大。梳理和把握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有助于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认识,也让我们更加领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


“大团结”则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分阶段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民族团结互助、携手共进的历史进程。党始终坚持以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民族工作的主旨,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依靠各民族大团结的力量,带领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梳理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历史,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民族工作的重点难点,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现新的飞跃。

  

此次实地观展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关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工程。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价值主线,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性。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只有坚定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归属,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不松懈,各族人民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民族才能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相关内容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400-888-8888